13501168231 会员登录会员注册
小蜗牛(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杂谈

制造神童与保护天性
更新时间:2018/3/27
2017-01-01 两岸艾力斯精品早教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该在孩子最有想象力的时候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三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而自从识读了26个字母,这种能力就丧失了。这位母亲以幼儿园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为由,要求幼儿园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结果是,法庭判幼儿园败诉。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是一种保护儿童天性的教育,并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该在孩子最有想象力的时候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所想象幼儿园,其特色就是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在一间被命名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驾驶模拟太空船想象着遨游宇宙,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还有其他的生命;想象外星人的外貌、语言及嗜好;想象以什么方式与外星人沟通……
此外,还有一间教室被布置成农舍,内有传统的农家装饰、家具及各种农具。其中,一架老式的织布机放在一角,可供孩子们操作。教师通过诸如镰刀、锄头、铲子之类的农用工具,启发孩子们想象农夫劳作的艰辛,并想象祖先如何过着农耕生活,继而对传统的农业生活与现代的城市生活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在手工室里,孩子们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锯子切割着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并涂上颜料,最终制成了一套积木;在缝纫室里,孩子们包括男童也学着穿针引线,为玩具熊或洋娃娃缝制自行设计的新衣;在烹饪室里,孩子们试着用最普通的瓜菜,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奥地利人的早期教育理念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是发展想象力的最好途径。
耐人寻味的是,在当今的电脑时代,这所幼儿园却并不开设电脑课,甚至也不鼓励孩子多看电视。该幼儿园的管理者认为,学龄前的幼儿不宜学电脑,也不宜多看电视,而应多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以发展想象力。
现担任一家超级大公司总经理的匹特尼兹幼年时上过这家幼儿园,后来考上了哈佛大学。他认为,正是在幼儿园里培养的丰富想象力,使其在工作和创造时都游刃有余。他还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能在幼儿时期编织过袜子或自制过玩具,那么长大后也有充分的自信来设计宇宙飞船。
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把想象力看得重于既定知识的接收。然而,在中国人的早期教育理念中,想象力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很少受到关注。我们的媒体所夸赞的神童不是识字多,就是速算高手。幼儿的想象力在多数中国成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不像识字、算术那样有知识含量。当国外的父母关注于如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的父母在忙着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深圳一名五岁女童在其父母的训练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现已能准确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20位,创立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据悉,该女孩的下一个奋斗目标是,超过4000位。很难想象,单调枯燥地背数字对一个幼儿会有什么乐趣,何况,机械化记忆对智力发展也没有任何意义。然而,我们中国人对拥有超常的记忆力自古以来就极为推崇。在中国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背诵记忆也是最常用乃至最首要的训练方式。
我国判断幼儿智力发展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认为孩子知道的越多就越聪明,思维成熟的速度越快就越聪明,与成人的知识量和思维水平越接近就越聪明。由此,中国的成人不会认为孩子学认字母就会失去想象力,而只会认为这是摆脱幼稚、变成熟或者变聪明的标志。这样的早期教育观念使中国人成为一个热衷制造神童的民族,而制造的过程主要是靠强化训练语言技能、数学技能。不难发现,加快学习的速度和加大学习量是我国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现象,中国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快。
由于我国幼儿教育注重的是思维的成熟程度,儿童越能尽早地摆脱幼稚、进人成人的世界就越是超常的表现,所以我们判断超常孩子的标准其实就是在学习正规课程方面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快。
目前我国的超常教育其实只是使常态儿童变成超常儿童的教育,主要是满足了人们对制造神童的热望,即热衷于进行如何使常态儿童显出超常的认知表现的实验。这种实验往往是以牺牲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代价,仅获得昙花一现的辉煌。
媒体曾报道过一个小神童,其父从儿子三四岁起就带着孩子四处周游并表演,以显示孩子的超常智力。靠着多方努力,这孩子终于在五岁时进了某所大学,但不久即被该大学的教师们认为基础知识有限而建议插班小学四年级。这对于雄心勃勃地策划以使儿子12岁就能读博士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打击,于是他带着儿子离开了这所有心栽培神童的大学,并开始八方寻找更识货的伯乐。如此一晃,几年的时光就过去了,而这个小神童到了十岁还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后更是默默无闻,一个好端端的聪明孩子就这样被耽误在其父制造神童的策划之中。
几年前曾有一本《怎样让孩子聪明成才》的书广为流传,书中介绍了一位父亲,他精心培养自己的儿子,使孩子六岁时已学完初中数理课程,而他的一大特色训练方法居然是减少孩子的睡眠!不仅如此,他还走出家庭开始以此法面向社会来培养更多的孩子,不惜以孩子的身体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学业成就。
经我国西部某省市一些幼儿园调查,如今幼儿园里90%以上的孩子在5岁以前就一直处于疲于学习各种知识的状态中。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还需要探索、想象等多种内在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计划和实施各种神童方案,给孩子提前灌输各种学业知识,结果不仅剥夺了孩子体验的快乐,造成了孩子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维能力,而且也导致过早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想象力和创造潜力的开发。
我国的媒体是非常热衷于宣传神童的,总有来自媒体的类似报道,某某儿童学龄前已学完小学的全部课程,然后直接上初中。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父母在家庭中制造单个神童,现在社会研究机构和各级学校也都开始进行神童的批量生产和批量制造,即将认知发展较好的孩子选拔出来进行专门的训练。从最早的大学少年班到中学的超常少儿实验班,再到小学的超常儿童实验班,如今又把超常教育引入早期教育。
目前在我国,超常儿童是指在语言、数学、艺术等某些领域的学习中超速进展的儿童,尽管所有超常幼儿的甄别测试都是由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并经过初试、复试和试读等多道关口,但由于这些测试只是侧重于认知能力的考察,因而选拔出来的孩子仅仅是认知方面比较聪明的孩子,这是否就是真正意义的超常是值得怀疑的。另外,我国幼儿超常教育目前还是以训练数学和语言能力为主的认知方面的训练,注重提高的仅仅是孩子的认知能力。然而,幼儿阶段进行目的性很强的训练不一定比自然发展更利于自身潜能的开发,因为年龄越小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
进行幼儿超常班实验的研究者认为,之所以在幼儿阶段开办超常教育,是为了早期鉴别以便超常儿童发挥所长,否则其超常潜能将被湮没。然而,在幼儿阶段不仅能否鉴别出真正意义的超常儿童值得怀疑,而且这种意向化很强的训练是否对孩子有益也值得怀疑。
超常幼儿班的主要课程包括创新课堂、逻辑思维训练、自然体育课,还有专业老师授课的才艺课,如滚轴、陶艺、围棋等,而这些课程设置与幼儿园普通班区别并不大。超常班的孩子除了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得比较多之外,其他的课程设置也与普通班差不多。那么,设立这个班的意义恐怕仅仅限于神童的标签作用。无论是教师、家长都会认定这些孩子是超常聪明的,孩子们自己也会建立这种自信。另外,超常班的老师在上岗前都曾接受培训,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动天性和创造力是培训的重要内容。因此神童班的孩子会得到比普通孩子更宽松的教育环境。值得质疑的是,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应当普及到每个幼儿?
教师们认为经测试而被招进超常班的幼儿比其他孩子要聪明,因为能通过测试说明这些孩子肯定有过人之处。至于什么是过人之处,却是以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为标准。譬如5岁的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会做加减法,并懂得负数,就被认为是超常的表现。
广义的超常儿童是指在某个方面比一般同龄人具有优势的孩子。目前超常教育主要针对的是狭义上的超常儿童,即那些在认知能力、学业成绩方面比较突出的孩子。我国现行幼儿超常班的主办者宣称,超常幼儿的训练主要是培养社会化能力、开发相应的特长和潜能,以及进行个性优化的教育。显然,这些内容其实应该成为每个幼儿都应受到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少数孩子的特殊教育。
由于我国超常教育的选拔标准和训练内容侧重认知能力,对于喜欢制造神童的国人来说,早期教育的重点就是加大孩子接收知识的量以及加快接收知识的速度。因而,在中国人的早期教育中,孩子有没有想象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比同龄人拥有更多的学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