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1168231 会员登录会员注册
小蜗牛(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杂谈

孩子想象力是如何消失的
更新时间:2018/3/27
2017-01-02 两岸艾力斯精品早教
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
江苏省国画院曾举办了一场中日儿童画交流展,画展中的两国儿童画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日本孩子的画从题材、画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看都显得很自由,而中国孩子的画面则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教过的痕迹特别重,画面中根本看不到孩子自己的风格。问题显然不仅仅出在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上,其根源还是在早期教育观念上。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历来是,老师先画出示范画,孩子们模仿着画,最后由老师根据孩子们的模仿程度来评价谁画得好,即与老师的画越相似就越好。显而易见,这样的美术教育及评价标准,是在完全无视儿童本身拥有审美意识的前提下,把成人的审美标准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孩子,并迫使儿童不断地否定自己的看法,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感受以适应成人既定的标准,最终导致儿童在刻意模仿中逐渐丧失了个性化的感受能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也丧失了儿童天然的想象力与原创性。
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我国的早期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艺术技能和熟练技巧,创造力与想象力受到忽略。正是单一的技巧性训练抑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使我们的孩子在技能培训中被过早地被定型化了,致使他们只能模仿而难以走向创造。
德国人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包括绘画语言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日本人认为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努力发掘每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日本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很少介绍作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在自由想象中去创造。
发达国家的儿童美术教育,其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美术技能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及性的美术教育中,透过美育而获得具有全面协调能力的人。强调个性的发展与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也促使孩子从小注重求新、求异、讲究创意。
中外美术教育存在的差异主要在于,是美术技能重要还是自我表现重要。我国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除了讲究智力和艺术才能的发展外,我国的美术教育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我国的美术教育重视发展学生的绘画基本技能。我们是为了掌握美术技巧而学美术,人家是以美术为工具来开发孩子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西方国家在幼儿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即对于幼儿,少教技能是为了给想象留有余地,给创造力与潜在才华的更大发展留有余地。譬如在澳大利亚,教师在幼儿从事艺术活动之前,一般不给幼儿提供模仿的范例,只提供各种活动所需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在幼儿进行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发出指令,也很少干涉,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需要去选择材料,使用材料;教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艺术活动的过程上,不要求幼儿把艺术品创作得完美无瑕,而是尽力使幼儿体会到参与活动的无穷乐趣。澳大利亚的早期教育理念是,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首先是幼儿自我学习的过程,因而应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发展幼儿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是示范 + 模仿,即在幼儿自己进行艺术活动之前,先由教师进行示范,给幼儿提供模仿对象。因为这种教育模式重在模仿,所以,幼儿所完成的艺术品以及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普遍缺乏童稚的审美直觉,显示出明显的模式化、成人化特征。我国教师在评价幼儿艺术活动和幼儿艺术品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看幼儿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给的知识与技能,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的培养。
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教师以增加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为重,鼓励幼儿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由于教师总是接纳孩子们所有的艺术创作方式,并欣赏孩子们的一切艺术作品,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由思维、自由联想,提高幼儿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
鉴于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注重点、观察角度和表现手法是不同的,因而追求创意的艺术教育应该是,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鼓励儿童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用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据对北京16所幼儿园的308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认为在儿童的智育活动中首先应培养的是:观察力40.11%;好奇心16.72%;注意力13.77%,只有9.1%的人认为最应培养的是想象力,10.1%的人认为创造力更重要。
中国的教师之所以把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放在首位,是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幼儿什么都不懂,什么能力都不具备,需要通过观察来学习一切并从中发展各种能力。发达国家的成人则认为幼儿具有天然的想象力,这是成人没有而幼儿独有的能力,因而是极为珍贵的,不仅需要特意保护,还要深入开发。
中外早期教育的明显差异是:中国人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教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外国人习惯推迟讲述正确标准的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中国人认为幼儿能比同龄人更多更早地懂得成人世界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表现,西方人认为幼儿拥有异于成人的思维和想象是最珍贵也最值得珍惜的特种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