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1168231 会员登录会员注册
小蜗牛(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杂谈

体现在玩中的创造力
更新时间:2018/3/27
2017-01-04 两岸艾力斯精品早教
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而国外的教育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
这是一个有不同国籍孩子的幼儿园,此时正值家长们来接孩子回家,幼儿们正在沙坑里玩沙,玩具有小铲、瓶子和漏斗。旁边是孩子们的母亲。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成人在指导孩子玩耍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
首先观察一个外国孩子,他正在独自玩沙,显然玩得很专心也很有耐心。他用小铲把沙装进漏斗,开始的动作比较笨拙,动作也很慢,玩了一会儿逐渐熟练了,动作也越来越快,但他发现总也装不满,疑惑地看了一阵漏斗之后明白是因为漏斗会漏沙,于是就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这样终于使漏斗装满了沙子。然后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这个外国孩子开始加快手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会一点不漏地顺利进人瓶子。于是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满了一瓶子的沙子,同时欢快地笑起来并回头看看妈妈,而妈妈则拍手以示鼓励。
再观察一个中国孩子玩沙,他一开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向里面装沙子,也同样是发现了沙子进漏斗后都流出来,所不同的是旁边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结果孩子没经历任何挫折、也没有体验任何失败就立刻学会了正确的玩法,但也很快就爬出了沙坑不玩沙了,因为这个玩沙的过程一被简化就没什么意思了。
当那个外国孩子还在津津有味地与沙同乐的时候,这个中国孩子已玩腻了,正缠着妈妈要抱。不难发现,外国孩子在玩沙的过程中,了解了沙子、漏斗、瓶子的各自性质和相关联系,还从失败中获得了经验,并证实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由探索到失败、再经多次试误直至成功的完整过程,他玩的时间长、经历的内容多、过程曲折,体验自然很丰富。相比而言,中国孩子在妈妈的指点下,没经历过程而一下子就得到了结果,他没能感受更多的乐趣,也不会有更多的体验。
中国的成人往往不太理解幼儿的玩耍过程既是学新知的过程也是探索新知的过程,因而总是在无意中干扰了这一过程的自然进行。譬如,一对美国夫妇带着一岁半的儿子住进中国的一家旅店。这个小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是玩房间的门钥匙,他总是试图把钥匙插进钥匙孔里,但总是失败。他的父母在一旁很高兴地看着孩子玩,既不帮忙也不着急,然而偶尔路过门口的旅店服务员或是中国旅客都会停步观看,并忍不住把着孩子的手帮他找准方向,以便能一次成功地完成插钥匙的任务。对于这种帮忙,美国夫妇不但不领情,而且认为是干扰了孩子的自娱与探索。
看到幼儿试图把钥匙插进钥匙孔而屡屡失败,中国人的做法是,手把手地帮助孩子,直至把钥匙成功地插进钥匙孔;美国人的做法是,不帮助、不干预,任由孩子去摸索,哪怕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人认为,手把手地教孩子可以使孩子很快学会比较难的动作或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一种技巧或掌握一种技能。美国人认为,孩子应当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成人手把手地教孩子,使孩子不可能自己领会完成这项任务的方法,也不可能从中有所领悟。中国人认为,技能学得越多、越快,孩子就越聪明;而美国人认为,亲身经历越多、体验越丰富,孩子就越聪明。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而美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
自身体验是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前提,因而,发达国家更注重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各种活动以增加切身体验。这种重视亲身经历与体验的教育理念是我国幼教所缺乏的。我们的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们常常搞不清,对于幼儿来说,什么是探索,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活动,什么是幼儿最需要的学习内容,什么能力更重要。
与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注重发展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探索欲不同的是,中国的早期教育实践更多地表现为技能培训,譬如训练孩子唱歌、跳舞、游泳、滑旱冰、弹钢琴、绘画等等。中国的成人更关注于孩子是否达到了某种技能的一定水平,即关注的是来自结果的收获;而西方国家的父母更关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却不在意是否达到了何种技能水平,即关注的是来自过程的收获。
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孩子要从小抓紧时间培养各种技能而不能把时间花在玩上。中外早期教育观的一个重要差异是对待游戏的不同态度。中国的父母都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乃至多技之长,孩子的业余时间基本上已被这些技能训练塞满,但却缺乏探究物体的游戏活动。中国人普遍认为游戏仅仅是娱乐而并没有什么教益,但实际上,游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仅有益,而且有多重益处,这既体现在社会性发展上也体现在智力发展上。
游戏一般分为个人独自玩和结伙群体玩两种形式,而后者的益处则更为广泛。有益的独自玩主要指的是与自然物体直接的接触,如玩沙、玩水、玩泥、装拆玩具、操作和摆弄物体、制作各种类型的手工等等,这些实践性的游戏可提高孩子对自然世界、物体性质、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并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孩子在与同伴一起玩中所获益的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社会性发展方面,譬如体验输与赢、懂得规则的作用和意义、感受合作的快乐、掌握处理相互矛盾的技巧、提高领会他人意图的理解力、发展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互相学习和积累生活经验等等。值得指出的是,在早期教育阶段,当今的中国家长更多地关注于培养孩子艺术方面的技能,而忽视了让孩子参与合作性强且活动量大的游戏以及操作物体之类的游戏,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构成较大缺憾。
鼓励孩子多参加那些与自然物体直接接触的实践活动,是由于儿童在此过程中能够引发出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探索活动。在与物质实体的接触中,必然要涉及到操作的方法,而不同的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又必然会引发出一系列的思考,这就是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经多次试误后找出解决办法等诸多阶段,最终起到积累经验、训练思维、提高智力的效果。特别是,由于在任何一种实践性的游戏中,方法和结果都存在着多重可能性,所以孩子极易从中培养出求异思维的能力。由此看来,孩子在游戏中不仅能体验到玩的快乐,而且还能发展观察力、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又必须以主动参与为前提,参与的动力则来自于好奇心这样一种心理力量,好奇心则是在体验到接触新事物、建立新概念的心理快感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儿童的智力往往是在随意性很强的自由活动中才能得以快速发展,而成人定向化的各种教育,即便是合理的诱导也充满了强烈的意向性与暗示性,从而剥夺了孩子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自由发挥想象的机会,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开发智力,反而抑制和削弱了孩子原有的潜在能力。
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智力开发一般来说是比较狭隘的,除了接收和积累书本知识,就是训练文艺、体育特长,总之,是以能立竿见影的知识储备量和能用于直接比较的技能指标来判断智力开发的存在与否。对于以娱乐为目的、以感官快乐为标准而不是以益智为目的、以技能达标为标准的游戏之类的活动,就无论如何看不出其智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