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幼儿园里的文化启蒙
更新时间:2018/3/27
2017-01-05 两岸艾力斯精品早教
在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外孩子之间的差距是从早期教育起就拉开了。
|
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国的风范,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关注世界。譬如,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挂着巨型世界地图。当孩子们吃中国豆腐时,教师就引导孩子们在地图上找中国;吃西班牙海鲜饭时,就鼓励孩子们以最快速度在地图上找西班牙;吃麦当劳时则顺便将美国介绍一番。日本的教师还教孩子唱各国的民谣,学到哪国的民谣,就同时介绍该国的相关知识。令人感慨的是,我们在向孩子灌输书本知识时,人家在教孩子放眼全世界。
美国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均始于幼儿园,美国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上社会学习课程,其中既有历史也有地理。老师向幼儿们介绍河流、山脉,这些地貌在地图上是如何表现的;地球的大洋、南北方向;美国历史上的几位著名总统等等,内容的广泛性远远超过我国幼儿园的课程。
美国的幼儿园也有演说练习课,每周上若干次,由几个小朋友轮流到黑板前学着讲。即使是幼儿的演讲也体现着正规演讲的程序,既包括演讲者的议题,也包括听众的提问,以及演讲者回答即兴提问。譬如,一个小朋友先走上来,拿着一个他最喜欢的物品,可以是—个玩具,或文具或小动物或任何一件东西,面对全班同学介绍说这是个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做什么用的,从哪里得来的,为什么喜欢它等等……,然后按照成年人正规演讲的程序问大家: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下面坐着的小朋友则纷纷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颜色?是谁送给你的?多少钱?我可以摸一下吗?等等……演讲者回答完这些问题方可结束演讲,然后再换另外一个小朋友上去。这样,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走到众人面前,把自己对某个东西喜爱的感受与全班同学分享。这种讲演活动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还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增长了见识。
美国的职业教育课也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譬如,每年到了“万圣节”时,幼儿园教师就把一个大南瓜带到教室里,教孩子们做南瓜饼。老师在教室里插上搅拌机、电烤箱,并把制作南瓜饼的糖、蛋、面粉、水的配方和烘烤时间写在黑板上,由小朋友一起参加切块、调制、烘烤,最后,大家一起分享这一“家政烹调课”的成果。
美国的幼儿园还有科学课,其内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即使是面对幼儿,美国的科学教育也非常正规,既讲科学知识也做科学实验,并进行科学分析。譬如,在让孩子们了解诸如河虾生活在溪流或池塘中需要水和食物之类的基本常识之后开始做实验,即教师指导孩子们在教室中布置了一个适宜河虾生长的环境,孩子们则每天观察河虾的生活状况,最后在这些观察的基础上,再分析和解释河虾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活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内容简单但方法极为正规的科学小实验。
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中美幼儿园的教法也不一样。在中国,一般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美国的教师则通常是让幼儿亲自参加比较严格的实验过程,譬如让幼儿同时养两盆同种类型、同样大小的植物,其中一盆浇水,一盆不浇水,或是将一盆置于阳光下,另一盆置于荫凉处,然后观察并记录全部过程的各种变化以及最终的结果。最后引导幼儿从观察实验中概括出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相比较,我国幼儿园的教学顶多是要求幼儿能了解诸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之类的结论性知识。而美国的幼儿园则重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寻找诸如不同植物的生长方式、植物获取营养的不同形式等问题的答案。
将实验物放置在不同条件以便对照观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发达国家的幼儿园把科学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基本技能教给幼儿,如观察、分类、对照、控制变量等。始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使国外的孩子从幼儿时期起就开始以科学实验的正规方法参与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并从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观察自然现象、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法国的一个幼儿园,老师让一组4~5岁的幼儿讨论“豚鼠喜欢吃什么食物”。孩子们围在放着豚鼠的笼子边,七嘴八舌地说出各自的猜想,诸如豚鼠喜欢吃生菜、苹果、面包、胡萝卜等食物,并认为它不喜欢吃糖果、巧克力、奶酪等食物。讨论得差不多了,老师就发给孩子们各种食物,包括生菜、苹果、面包和胡萝卜,让孩子们自己做实验。结果是豚鼠只吃了生菜和苹果,没吃面包和胡萝卜。然后,老师让孩子们记录实验的结果,即用蜡笔画出豚鼠爱吃的食物。
同样是这所幼儿园,老师让5~6岁的幼儿讨论“豚鼠怎样寻找食物”。当孩子们已经知道豚鼠喜欢吃生菜之后,让他们讨论豚鼠如何寻觅生菜。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豚鼠听到了放生菜的声音,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它看见了生菜。等孩子们把自己的猜想都说完了,老师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做实验。先拿一张绿色的纸并揉成生菜状,然后将假生菜与真生菜同时放进笼子。只见豚鼠闻了一下绿纸并没有吃,而是掉过头去吃真生菜。又反复进行了几遍实验,发现豚鼠均以嗅觉来辨别真假且从不失误。做完实验,老师让孩子们以笔作画,记录实验的结果。
法国幼儿园的科学实验还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电池连接点亮灯泡等,相应涉及的概念是,物体和水的比重、物体的密度、排水量以及电的原理。显而易见,法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孩子们在讨论各自的猜想、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这一完整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极为正规的科学实验的训练,其中渗透了科学探索技能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孩子如此小的时候就如此早地实施如此正规的科学实验,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发达国家科学教育的力度。
中外幼儿科学教育的侧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国教师的任务仅仅是使幼儿接受结论性的知识,教学的侧重点是现成的概念、具体的事实,以便使幼儿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发达国家侧重于让幼儿认识结论性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不只是让幼儿了解结论性知识的含义是什么,而且要搞清结论性知识是怎样被发现的。因此,国外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注意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去发现,并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以获得来自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老师会要求幼儿根据自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做出一个能够表达自己已经掌握了该项学习内容的项目制作。譬如,当老师教过1到100的数字后,除了要考一考幼儿是否已经会写这些数字、运用这些数字进行加减运算之外,还会提出项目制作要求,即要求幼儿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个能代表自己已经学会了“100”这个数的项目,一星期后带来交给老师。美国幼儿园的孩子所做的项目制作是五花八门的:用100根吃完的冰棍棒,搭起了一个小房子,有房顶、门窗和栅栏;用100张彩色的巧克力糖纸,按不同颜色贴成一幅自己的画像;用100辆不同款式的玩具汽车,摆在一幅用“100”这个数字略有变形而成的“高速公路图”上,表示的是百车大赛,这种项目制作显然有利于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并展现儿童天然的创意。
美国幼儿园的这种教学过程恐怕会被我们认为是把简单的数字复杂化了,但是从中显示出来的内涵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孩子们从接触数字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数字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数字很好玩、很有趣;玩数字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其中体现的教育理念为:比了解数字、懂得数字的数学含义更重要的是懂得数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与自己感受的联系。
联想我国,教完认数教加法,教完加法教减法,教完加减教乘除,总之,我们的功夫都下在纵向上、深度上,不会在横向上、广度上下功夫。因而,我国的早期教育也像学校教育一样存在着严重的狭窄性。同样是学会数100个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懂得要多一些,因为既要动脑设计完整的项目任务,还要动手使设想变成看得见、拿得出的成品,同时还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事物。
从美国幼儿的项目制作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美国孩子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是从小培养的,他们在项目制作中经历了诸如设计思路、考虑实施的可能性、动手具体操作、失败了再重做直至使设想成为现实等诸多步骤,类同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
发达国家在学前幼儿园的阶段就用正规的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训练幼儿的能力,使科学素养从孩子的幼年就得到培养,也为以后学校更规范的科学训练作了准备与铺垫。从来自幼儿园的中外比较中不难发现,我们教给儿童的只是原理性、定义性的知识,而人家教给儿童的是普适性的方法,使儿童可以在其他场合、其他时机使用所掌握的方法,从而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力。
我国的学前教育内容比较狭窄,往往仅集中在识字、算术、美术、音乐这四个领域中,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幼教中不仅缺乏,而且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我国的人文教育不如美国进行得早,科普教育也同样晚于美国,这意味着在科学教育的广度方面,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落后于美国。很明显,我国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及发达国家,其实是始于学前而不仅仅是显现于学校教育阶段。在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外孩子之间的差距是从幼儿园起就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