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1168231 会员登录会员注册
小蜗牛(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杂谈

不同国家的幼儿教育
更新时间:2018/3/27
小蜗牛教育(转载自两岸早教)
我们常常是限于本土文化的框架而曲解、误解、肢解了来自外部文化的观念,其实际结果是以西方文化的形式来表达东方文化的内容。
社会化是儿童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社会化则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每个人自出生起就要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教育,包括学习各种社会知识、技能及规范,从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生存的社会人,这个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是贯穿终生的,并有着不同的阶段,而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远的社会化则是早期社会化,即幼儿时期的社会化。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美、日、中三国的学龄前儿童经历了不同的早期社会化训练,其基本差异如下:
1、语言训练的途径
中、日、美三国的幼儿园都重视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但在言语表达的目的及培养的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异,而语言训练上的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在理解自身及理解外界时的思维差异。
在中国的幼儿园,对孩子的语言主要强调的是发音清晰、说话流利,教师更多地是鼓励孩子通过集体复述故事、唱歌、说歌谣等形式来发展语言能力;在日本的幼儿园,孩子们被允许自由地、大声吵闹地甚至发音不清地说话,教师则更侧重于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语言;在美国的幼儿园,教师多侧重于个别辅导,语言发展的目的是使每个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这三种不同的途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中国的孩子发展了记忆背诵能力以及用公众标准来衡量自身能力的思维习惯,日本的孩子发展了理解他人的能力,美国的孩子则发展了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
总之,不同的语言训练重点不仅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类型,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类型。    
2、学业准备的程度
从目前来看,将幼儿园作为学前学校以便为以后的小学教育打下学业基础的这样一种观念在中国人中最为普遍,其次是美国人,而日本人持这种观念者微乎其微。实际上,日本孩子的学业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美国人一直认为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与日本从幼儿园就抓起的雄厚的基础教育有关,所以美国近年来在不断加强学前教育的学业课程。然而,就在美国学东方的同时,日本却在学西方。近十几年来,日本教育界一直在降低各学前机构对儿童学业课程及学业准备的强调,取而代之以长远的策略,即注重于儿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注意力、作为集体成员的能力等等有利于学业和事业发展的基本技能。
相比较,同为东方文化的中国,始终是一如既往地强调幼儿园的学业准备作用,并随着独生子女化现象的出现而使这种强调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各幼儿园都在朝着小学方向增添学业课程,而且出现了大量完全小学化的学前班。很显然,这种社会现象是家长渴望孩子学业成功的欲求逐步增大造成的,目前中国的各学前机构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来自家长要求提高学前教育课程的压力。
在中国的城市中,自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早期智力教育热一直在升温,从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忽视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倾向,这无疑是对幼儿正常社会化的一大冲击。
3、补偿教育的作用
三个国家的成人都很关心下一代的自立问题,都担心单纯的家庭教育会过于娇宠溺爱孩子,使孩子的依赖性强,从而希望幼儿园能在儿童的性格发展方面起到补偿矫正作用。
但是,“溺爱”在这三个国家的含义并不一样。中国人认为,“溺爱”就是家长给孩子的爱太多了,使孩子因受到过多的纵容而缺少必要的约束。日本人则认为,“溺爱”是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太少,使孩子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美国人也认为“溺爱”是家长给孩子的爱太少,但多指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而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如食品、玩具、各种礼物等)作为补偿。相比较,中国人对解决“溺爱”问题应当比日本和美国更关注一些,因为中国存在着独生子女化的具体国情。
4、抚养结构
三种文化的儿童抚养结构是大不相同的。从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来看,日本最多,中国最少,美国居中。日本的妇女婚后多不再工作,所以孩子主要由母亲抚养,待孩子4—5岁时送幼儿园,而且日本的孩子2/3是入托于半日制幼儿园。美国的妇女多在孩子幼小时不工作,有50%的妇女待孩子3—4岁入幼儿园后再工作。中国的城市妇女超过90%都工作,孩子小时多由祖父母抚养或雇保姆,待孩子2—3岁时送幼儿园,还有相当多的孩子入全托,仅周末才回家。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日本的幼儿园只是家庭抚养结构的补充,幼儿更多地是在家里与母亲在一起;美国的幼儿园与家庭对半分担着儿童抚养任务;中国的幼儿园则承担着最主要的儿童抚养任务。因此,中国的孩子比美国和日本的孩子在接受社会托幼机构的社会化方面的程度较深。另外,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的各幼儿园之间的差异较小,故社会化的内容较为统一,这就意味着,在这种较为一致的环境下,中国孩子的个体差异要小于美国和日本的孩子。
任何社会的教育总是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改革。在早期社会化领域,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是极为明显的,当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界在学习某些西方文化的同时,美国的教育界也在学习某些东方文化。如近年来,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独创精神,美国人则在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自由的同时也逐渐注重发展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并注重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
在北京进行了有关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早期教育观已趋同于美国人的观念,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意识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家长及幼儿教师的共识。从目前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东西方教育观正出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每个社会仍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主流。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往往会演变成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的过程。不难发现,近几年来,随着大量接受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我国的学前机构在教育观念上已有了多方面的变革,然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却仍然以传统为主流,遂使学来的新观念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形成本质上的变化。譬如,幼儿教师虽然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多参加动手操作的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等,以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但是由于主题绘画多于意愿绘画,模仿性手工多于自由创作性手工,因而以培养孩子模仿意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仍然起主导作用,致使那些以“创造教育”为初衷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原有的目的。
总的来看,教育方法的变革似乎是滞后于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传统的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即我们常常是限于本土文化的框架而曲解、误解、肢解了来自外部文化的观念,其实际结果是以西方文化的形式来表达东方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在任何社会的任何领域里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新旧文化的交叉融合发生在早期社会化领域里则意义极为深远,因为变化了的价值观与教育观必然影响到新生一代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人格结构。由于早期社会化的过程正是社会文化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过程,因而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必然带来最根本性质的国民性变迁乃至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