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与创造力的作用
更新时间:2018/3/27
2017-01-13 两岸艾力斯精品早教
具有平均智商的人就可以成为高创造力的人才,而高智商的人却不见得富有创造力。
|
我们国人以往对智力的理解是偏狭片面的,尽管人们并不否认各种能力的存在价值,但却将学习数理学科的认知能力看得高于其他种类的能力,并因此而认为学习数理学科所需要的智力是最高一级的智力,有了这种智力学什么都能学好,同时认为学业有成者事业也必然有所成。这种观念在人群中是非常普遍的,构成了特定的智力价值观。
1、智力与创造力
“智商”一词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但人们一般所指的智商其实只是学习知识时所显示出来的学习能力,可谓之“学业智商”,当个体仅仅是在学校学习时,人们常常是用“学业智商”来衡量他的能力水平;然而随着个体结束学业、进入研究领域,“学业智商”则显然已不适用于作为综合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此时取而代之的是“创造力”。因此,智力和创造力二者对个体能力的评价作用在学业与事业的连接点处出现逆转。
很多学业优异的学生只是具备了较高的学习数理学科所需的智力水平,而创造力水平并不比常人高,甚或还不如常人,故尽管可使学业成绩出众,却难以使事业成就出众。换一种说法就是,仅仅是学业智商高,而社会智商平平,这使他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工作中显得很平常。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创造力”是比“高智商”还要智慧的词,即认为只有绝顶聪明、智商极高的人才会具有创造力。然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却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它表明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相关。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高创造力组”的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力组”的平均智商,甚至略低于在高校学习的人口的平均智商。这说明,创造力的培养只需要平均智商,具有平均智商的人就可以成为高创造力的人才,而高智商的人却不见得富有创造力。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强总是与积累的知识多分不开,但并不是知识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强,有时完备的知识容易导致先人为主,反而不易于产生创造性的发现,这就意味着,学业有成者事业未必有所成。
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训练之间有很密切的相关。事实告诉我们,一种按部就班的正规教育,未必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正规教育和自我指导教育相结合,创造能力也是正式训练和自我训练相结合的结果。
学习能力,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学习能力,主要需要的是严谨的、条理性较强的集中型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则需要的是非严谨的、非条理的发散型思维方式。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规则的,所需的知识范围是有界限的,个性品质所起的作用是不突出的;而在创造活动中,目标是未知的,从何处突破、如何突破都是事先难以预测的,思维则呈不规则化,所需的知识范围界限模糊,经验知识的分量加大,个性的色彩十分浓厚。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属于博学型,知识掌握得既全面且系统,表现出总体知识水平比较优越;创造力强的人往往属于专长型,所掌握的知识并不一定丰厚,常常集中在与专长有关的方面。
概括地说,学习能力主要是体现在如何快速达到前人的水平,判断学
习能力的标准则是达到纪录;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何超过前人的水平,判断创造能力的标准是突破纪录。
2、左脑与右脑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着高度的专门化,左脑擅长于言语和逻辑思维,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心,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而右脑则擅长于形象思维,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机能。左右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右脑靠无意识的直觉产生顿悟,左脑则先要为顿悟的形成准备资料、提供信息,而后将所顿悟的内容进行理性的验证,并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言语形式表达出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以非言语的思维来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而用言语思维来对这些想法进行验证。
目前的教育重视发挥左脑的作用,偏重于逻辑和语言的训练,但是具有严密结构的逻辑和语言对那种寻求创造性突破的、具有灵活性的思维来说是不相适宜的。许多优秀生的优秀只是表现在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即左脑的功能上,离开学校的学习生活之后,昔日的优秀生往往在工作中的表现很普通、很一般,不再优秀了,这种现象其实正是重左脑轻右脑教育的必然产物。
由于左脑的“成绩”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所以学校会不可避免地去追求由左脑掌管的那些逻辑性和言语性的智力训练,而训练的结果可通过学习成绩直接表现出来,并成为人们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注重左脑的训练,并以左脑工作的成绩为学习优劣的衡量标准,但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必须由右脑承担的,而左脑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左脑能力的同时,一方面因减少了训练右脑的机会而导致了右脑的不发展:另一方面因某些左脑的训练直接有悖于右脑的训练而降低了右脑的能力。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直觉思维明显地与学业成绩不相关。可以说,当左脑型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变得越来越博学的时候,其直觉也越来越少。当一个人已形成了非常顽固的使用言语思维的习惯时,他便已失去了使用右脑非言语思维的能力。所以,按传统教育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优秀生往往只是左脑优势的学生,其成就只能体现在学习知识和积累知识上,一些优秀生工作之后之所以不优秀了,是因为从小就没有进行过右脑训练,或者是过度的左脑训练抑制了右脑的发展,而要在研究工作中作出突破性的成就,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来自左脑提供的学习能力而是来自右脑提供的创造能力,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在直觉方面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这却是以往的传统训练不大可能具备的能力。从上述现象我们也发现了当今教育的弊端,我们极力挖掘的是左脑的潜能,培养的是学习型的人才,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的人才。
在中国的学校里,音乐、体育、美术之类的课程是名副其实的副科,不受重视,一到考试前夕,这些副科就被公然挤掉,即使不在考试时期,副科被主科占用也是极为常见的。同时,中国的学校对动手操作性强的课程也同样是极为忽视的,很多实验课的设置常常是名存实亡。可惜的是,这些被轻视的副科对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是极为有利的,而那些被重视的主科,如语文、地理、历史、外语及数、理、化等课程则都是以左脑为主的课程,所以,从学校教育的历史及现状来看,我们中国教育的特点是重左脑轻右脑。
左脑的功能,如运算、分析、推理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但同时也是电脑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说,左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逐渐由电脑来代劳。但是,右脑的直觉、创意功能却是电脑难以胜任的。从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现代社会的工作要求人们具备较高的右脑素质,主要包括敏锐的感应能力,即对各种变迁境况做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弹性的适应能力,即行为模式具有可塑性、不墨守成规,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迁;丰富的创意能力,即能不断产生新颖的思路和方案。
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左右脑的共同参与,单方向地发展左脑或右脑都难以达到创造的目的。鉴于当今教育重左脑轻右脑的训练倾向,需要侧重强调右脑的训练,特别应指出的是左脑的过度发展会抑制右脑的发展,因而正确的训练是使左右脑的发展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3、才能与表现
人们的各种才能所最早表现出来的年龄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数理方面的才能表现得比较早,而一些依赖社会经历的才能就必然表现得比较晚,如社会交往的才能、人文方面的才能等等。另外,人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兴趣之间是有差别的,譬如喜欢学习数学并不一定就喜欢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在选择职业之前,广泛涉猎多种学科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确立自己的真实兴趣需要进行比较与鉴别,另一方面是由于适应社会工作需要多方面的能力。
人们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的年龄往往是在20岁以后,甚至在30岁以后,而且确立兴趣所在也总是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之后。当个体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之后,会重新评价原有的兴趣或者确立新的兴趣。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能够做的事不一定是有兴趣做的事。
一般来说,数理学科对人的纯智力水平要求较高,而对其他方面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工科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如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同参与必要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文科则需要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人文思考能力,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广泛阅读,而且需要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总之,数理学科由于其学习对象是易于定性定量的物质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学习内容多是理解和接受前人的现成知识,答案也基本固定且单一,故数理学科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单一,对人的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比较单纯,而其他学科所要求的能力则呈多样化,虽然也要求纯智力方面的能力,但所占的比重相对小一些,特别是人文学科,往往对主体的情感体验、社会经历有所要求,而这些内容积累的多少又常常是与人生经历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
人们的能力差别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而且就学习能力本身来说,也因不同的学科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能力。如果按所学习和所应用的知识类型来划分,人们的学习能力至少可表现在五个方面:适用于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科的能力;适用于学习工程技术学科的能力;适用于学习社会科学的能力;适用于学习语言的能力;适用于学习艺术的能力。这五种学习能力并非是互相包含的,它们各自独立并有着各自的特点。譬如,一个人同时具备较高的数理智力与人文智力是有可能的,就是说,既能学好自然科学也能学好社会科学,但是仅具备数理智力而不具备人文智力的人很难在社科领域有所建树,反过来亦然。同样,仅具备数理智力而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虽然能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但很难在工作中取得高成就。
各学科所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具有互通性,有的却具有互逆性,因此,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兴趣以及所接受的训练也许会导致对其他学科领域的感受性降低。
单纯发展智力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平面人”,而比较完善的人是“立体人”,个体的综合发展至少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情感、社会交往、智力、职业技能。
4、技能与创造
从现行学校教育的训练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把技能看得比创造更重要。另外,国人往往不知如何把握和评价创造性,因为没有确切的标准,存在着不可比性,但是技能是可以比的。因而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凡事都要划分等级,然后进行攀比,无论什么,最终都要比出个高低贵贱来。我国重视的技能包括琴棋书画、数学解题、应试得高分等,拥有这类技能的人会得到高评价,但同时对于机械操作、科技模型制作、手工工艺类的技能就看得低一等。
实际上,培养技能的教育并不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何况,任何一种技能都可以被创造所利用,同时又可以成为扼杀创造的工具,即任何技能都既可能成为创造的基础,又有可能成为创造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