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学习的动力
更新时间:2018/3/27
2017-01-14 两岸艾力斯精品早教
西方人视教育的成功标志为,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以及符合自己潜质的兴趣;中国人视教育的成功标志是,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以及在即使不感兴趣的学习领域里也能刻苦用功的毅力。
|
令人惊奇的是,被我国教师称为基础差的学生居然能成为英国名校研究生。他们是南京理工大学1999年招收的12名大专生。在国内,低于本科录取分数线的高考成绩使他们只能就读于学历层次为大专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可在英国高校学习两年后,他们不仅拿到了学士学位,还获得了一些英国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在国内读大专时,他们被老师认为是基础较差,自制能力较弱,上课不爱提问,作业质量不高,比较懒散,老师教得很累的学生;可在国外读了两年后,他们变得视野开阔,不仅非常自信、独立、宽容,而且动手能力、创新意识都很强。这12名大专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反思中外教育的差异和不同的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
这些学生当年的高考成绩只有400多分,连江苏省第二批本科录取的分数线都达不到,上国内名校根本不可能,最后上了南京理工大学新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南理工与英国中英格兰大学(英国一所中等偏上水平的大学)联合开办的高职班。这12名学生先在南理工学习两年,通过考核后再赴英学习,在获得了中英格兰大学的学士学位后,分别升入英国的诺丁汉大学、约克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前两所大学在英国综合排名前10位,伯明翰大学理工科排名在第8位)。
懒差生如何变成了勤优生,这些学生谈起自己在英国的求学经历,感觉国内外教育最大的差异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国内的两年是整天忙着上课,考试也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在国外则不同,每门课程都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另外,做实验的时间和上图书馆查资料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上理论课的时间。在国内虽然也做实验,但往往是学生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不用动太多脑筋。在国外虽然实验做得很多且很累,但因是独立做而很有成就感。正是自主学习和独立实验所形成的成就感最终构成了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充分的自信。
在英国,不以考试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最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学生平时的科研水平、实践表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最后的考试成绩各占50%。此外,考试考核的答案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绝不存在国内考试的“得分点”,而是注重其科学性、灵活性、开创性。只要学生的解答言之有理、具有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都会得到学校的认可和鼓励,而不断受到鼓励则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
被我国教育判定为基础差、水平低的学生,换了国外的教学条件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看来,我国对基础的判断标准存在问题,这些在国内懒散、自制力弱、学习不主动的孩子,出国后都很勤奋,也很主动。这是因为,国内的学习需要学生动脑的内容并不多,使学生逐渐产生了惰性,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使学生难以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某课题组对两所城市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有一些是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近六成中学生有厌学情绪,这显然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4日报道,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辍学生中有53%是由于厌学。
学生厌学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厌学意味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其中的原因很多,教育本身的因素包括作业题和考试题偏而怪、难而深,学习内容远离社会实际且超越学生接受能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学习压力太大,学习负担太重,使学生没有自己的自由时间,从而使兴趣没有生长的空间。如果学生从早到晚都忙不完学校的功课,没有任何空闲时间来干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无法生成和发展兴趣。这是因为,轻松中产生兴趣,闲暇中产生思考。厌学现象的普遍存在意味着,我国教学的内容与考试的形式必须实行根本改革。
发达国家的学校给中小学生留的作业,往往需要搜集超出教科书的信息,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学习课堂上没教到的知识,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容易产生新鲜感与好奇心。而在我国学校特别是小学,作业的重复性、机械性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教师总是不许学生出错,一旦有错,就罚学生多做作业,如错一个字罚写十行,错一个词罚抄三遍课文。这种惩罚方式不仅因其作业量大、占用了学生过多的业余时间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休息及娱乐,而且因其超量重复导致了学生的极度厌烦情绪。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精益求精,并以反复练习来求熟练,其代价就是促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中国的学校教育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动力作用,不承认学生在死板的教学形式下产生厌烦情绪的合理性,不从教育者一方进行改革以适应受教育者的需要,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克制正常的心理反应以适应既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
在我国的教育界,始终缺乏对儿童正常学习心理及情绪的了解和理解,缺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技能,缺乏对下一代长远发展的职业关怀。我们的学校用题海战术、疲劳战术逼迫孩子们死记硬背,从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怀着对知识的极度厌烦乃至刻苦仇恨来用功学习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学生们不会成为热爱知识的人,更不会成为追求知识的人。
中国的教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做抄课文之类的机械练习作业呢?是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熟能生巧,另外考试的内容需要死记硬背。不难发现,我国的学校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总是要求学生把知识记得烂熟于心中。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心理本性,追求新异原本是孩子们求知的天然动力,然而,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快感。确切地说,正是我们成人教育者在逼迫孩子们大量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消灭了知识本身具有的新奇性。我们今天的教育用课本把孩子们限定在极为狭小的学习空间里,让他们用所有的时间来“吃透”课本,并让他们误以为课本就是知识的全部。其结果,令人厌倦的课本和令人厌倦的作业使孩子们厌倦了整个有趣的知识世界。
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与否是中西教育差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忽视兴趣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教育观的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在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问是:“什么样的人最有发展前途?”结果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智力水平高、聪明的人最有发展前途。这表明绝大多数人都是将智力作为一个人成功的第一要素。从大众媒介也不难发现,对于成功者,媒体在宣传报道中总忘不了去挖掘主人公年少时乃至儿时的聪慧之处,以证明其先天的智力不凡。
除了先天的智力之外,国人对“毅力”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一个人作出了某方面的成就,如果没有出众的智慧,媒体便总忘不了宣传其百折不挠的毅力。俗话说,勤能补拙。简短的四个字表达了中国人对成功要素的高度概括:一要聪慧,二要勤奋。鉴于高智力者少且多属先天能力范畴,于是人们对勤奋、毅力的强调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比较,国人对“兴趣”的评价却很低,人们普遍认为“兴趣”即使对成功有作用也是极微不足道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舆论对一个人成功的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先天的智力加上后天的毅力,而“兴趣”在成功里是没有地位的。国人在归纳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时,“兴趣”总是被遗忘的内容。然而,“兴趣”对成功的实际作用却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的想象,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充分注意并值得重点强调的心理力量。
“毅力”和“兴趣”对个体来说虽同为内在的力量,但其来源却大不相同。“毅力”受辖于“超我”,是一种靠外在目的支配的内在力量,故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系,所以“毅力”的生成和持续都是较困难的,这就是具备强大“毅力”的人不多的缘故。“兴趣”则受辖于“本我”,是一种带有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故其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冲动性以及亟待满足的驱动性,所以“兴趣”对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来说,比“毅力”有着更大的爆发力和推动作用。然而,正因“兴趣”的源头在人的心理内部欲求,所以断了源就没有能量了,而“毅力”因源头在人的外在心理欲求,可不断从外部输人能量,故“毅力”比“兴趣”有着较大的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这就是国人重视培养“毅力”、忽视培养“兴趣”的根本所在。不过,特别值得我们国人注意的是,一旦“兴趣”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时,“兴趣”对成功的贡献要远远胜过“毅力”。
“毅力”和“兴趣”对个体来说虽同为内在的力量,但其来源却大不相同。“毅力”受辖于“超我”,是一种靠外在目的支配的内在力量,故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系,所以“毅力”的生成和持续都是较困难的,这就是具备强大“毅力”的人不多的缘故。“兴趣”则受辖于“本我”,是一种带有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故其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冲动性以及亟待满足的驱动性,所以“兴趣”对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来说,比“毅力”有着更大的爆发力和推动作用。然而,正因“兴趣”的源头在人的心理内部欲求,所以断了源就没有能量了,而“毅力”因源头在人的外在心理欲求,可不断从外部输人能量,故“毅力”比“兴趣”有着较大的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这就是国人重视培养“毅力”、忽视培养“兴趣”的根本所在。不过,特别值得我们国人注意的是,一旦“兴趣”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时,“兴趣”对成功的贡献要远远胜过“毅力”。
当某学部委员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提到,他现在招的研究生同以往大不一样。以前他总是注意招那些刻苦用功的学生,即所谓“苦大仇深”型的学生,以为这样的学生才能做出学问。可后来他发现,这类学生用功的目的不在学问本身,他们一有机会就改行、跳槽,白费了老师的一片心血。所以,如今他比较注意招那些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用功,但对所学专业却是真有兴趣的学生,这类学生因出于兴趣爱好而学习,故日后很少有改行的,他们往往终生热爱本专业并因此而必有所成。这位学部委员的亲身感受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道理,即能使学问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人并不是刻苦用功学的人,而是怀着极大兴趣学的人。这显然与我们以往的观念不大一致,但其中的道理却并不难理解。
在现实中那些得分最高,看起来也最埋头苦学的学生,往往不是因热爱本学科才会如此努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追求知识是为了给自身带来各种优裕与好处。一旦目的达到了,他们对学科本身的热情就会渐渐淡漠,并代之以新的优化生存状态的努力。因此,这样的学生对于作为学业继承者来说就不是最好的人选。真正热爱本学科并富有潜质的学生往往是这样一种类型,他们看上去很悠闲,甚至有点懒散,而且不太虚心,对导师的指导和批评总是有保留地接受,但是失败的时候绝不气馁,辉煌的时候也显不出异样的高兴,正所谓荣辱不惊。这类学生也许是边玩边走,但却是兴趣盎然地、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目标不停地走。
著名数学家杨乐认为,我国的教育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的毛病。对数学人才的挑选也只是看应试的成绩,而忽略了数学兴趣和研究能力。对于数学来讲,人的才能的大小在数学研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微小了,因为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已经有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在反复耕耘,个人的一点聪明无法与这些人的总合相比。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数学家邱成桐指出,国内大学生学完基础课后就忙着考托福,对专业学习不在意且提不出问题,没有自己学识上的独立思考。邱成桐在挑选学生时,注重的是那些对数学真正有着浓厚兴趣,愿意为之探求一生的人。邱成桐认为,兴趣比天分重要,兴趣对成功的影响比天分要大得多,有些很有天分的人最终失败就是因为兴趣没有培养上去。
来自全球12000名的高中生,最终只有75人可以参加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住宿制暑期学习,而在中国的名额只有两个。2005年1月24日,在由美国精英教育中心GEE主持的“未来科学家”选拔现场,来自上海外国语学校的男生王栋以其在文科方面的突出表现,在这次主要较量理科能力的选拔中,破格获得计划外的第三个录取名额。
对于编外录取的王栋来说,最吸引主办方注意的特质并非是他在理科方面的造诣,而是他在文科方面的优秀表现。同另外9名有志成为科学家的考生不同,王栋的最大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记者。按照GEE倾向理科方面表现的一贯作法,玉栋并非理想中的入选对象。可是他对于科学的热爱以及在文科方面的突出表现,得到了主办方的认可。
GEE的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对于GEE这样一个培养了诸多美国著名科学家的教育中心来说,除分数外,更看重一个考生对于科学的态度。因此,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好奇心以及热情也是主办方所看重的关键能力。
学习兴趣带来的是高度的学习热情,这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不仅如此,“兴趣”是走向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靠兴趣来完成一项工作同靠毅力来完成一项工作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乐在其中而后者是苦在其中。凡是做乐在其中的事时,人们是不知疲倦的,正所谓“乐此不疲”,所以,当人们从事有兴趣的事情时,精神状况必然振奋,而工作效率也必然很高。另外,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乐于思考的,或者说,只有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引发出持续的思考,而长久的思考是难题得以突破的基本前提。因此,兴趣实际上是创造之母。
我们中国人普遍认为成功是与吃苦耐劳不可分割的,而对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的现象却感到不可思议。所以,人们对兴趣在成功中起的作用几乎是视而不见的,更不可能将兴趣与成功直接画等号。中国人重毅力轻兴趣,究其实质主要是,注重外界对自我的约束力量而轻视自我本身的天然驱力;注意到理性的控制力而看不见感性的冲击力;善于靠强制自我来达成目的而不善于靠挖掘自我潜力来开发自身;善于发现和利用外部能量而不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内部潜能。由此,我们往往是劳神费力地、从无到有地培养毅力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以及勉强自己在不感兴趣的方面争取成功,却不懂得开发出现成的兴趣来实现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价值。
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把“知识”看作是令人敬畏的、神圣而威严的,同时也是枯燥乏味,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去征服的。成功的教育应当是,让学生喜欢知识且渴望知识,并善于靠自己的智慧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但我们却是用严明的课堂纪律、死板的教学方法、枯燥的学习内容,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被歪曲的“知识”形象。我们的这种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从知识的海洋里取出了一勺水,然后让孩子们反复品尝,直至孩子们厌烦到根本不再向往那一勺之外的大海为止。
在没兴趣的条件下完全靠毅力来做成一件事,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然而,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做任何即使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每个一般智力的普通人都不难做到。实际上,兴趣是人的自身潜能,挖掘出来将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具体地说,兴趣能使一个人轻松愉快地掌握某种知识,同时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西方社会的成功价值观是,卓越有着多种表现形式,成功的含义是多元化的,而成功的实质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种多元化的成功标准,使每个孩子无需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只需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最大限度发展自己的能力即可,而在其他方面则顺其自然,并无过高的要求。西方人的教育理念是,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好奇心。因此,学校与社会都鼓励个体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追求成功,而不要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里与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
相比较,我国在单道成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影响下,教师与家长都难以顾及每个孩子先天与后天的差异,导致所有的孩子都被卷人到狭隘的攀比中,都以分数排名论英雄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卓越。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是,一定要在自己没有兴趣的领域里坚持住,因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样没兴趣的人竞争,所以谁能坚持到底谁就可能胜出。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成功观,而在成功观中还存在比什么、和谁比的差异。英国学校的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即评价一个学生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建立一个关于总体能力倾向评价的数据库,学校每年有跟踪记录,观察每个学生提高的程度。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每个学生只需自己跟自己比,而不必跟别人比。
国外教育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注重于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譬如在法国,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说学生缺乏某种能力,而是说他具有哪种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在英国,不论是大学里教授,还是中小学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你错了。即使教授不同意学生的意见,也只是用其他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总之,教师对学生永远是鼓励,而教师的这种鼓励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也避免了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有着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日本的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样犹如考试地狱,今日的日本教育已大大改观。学生们都不怕考试,因为考试后改完错,老师再重新判分,所以每个学生的考试分数都很高。日本的教师对学生以夸奖鼓励为主,由此,日本的孩子个个觉得自己聪明能干,充满自信。另外,由于课程少、作业少,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并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中国学生在小学时都很活跃,初中时则沉默了许多,高中的课堂则几近呆板。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被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来越强,怕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否定而丢面子,所以中国的学生越大越沉默,而且越大越不自信。
发达国家的课程不难,是为了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肯定的状态,这显然有利于增强自信。譬如,在英国中学的设计室里,学生们常常上的不是什么高深的设计课程,而只是在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相比较,由于我国的课程要求所注重的是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使相当多的学生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的优秀水平。当一个智力正常且学习认真的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超过成人法定工作时间,却仍达不到优秀的水准时,学习兴趣与自信的丧失是必然的。
发达国家的教学目标是,兴趣加能力等于人生追求;内在动力加潜质等于个性化发展。中国教学目标是,升学加就业等于人生追求;外在动力加统一标准等于模式化发展。
西方人的成功要诀是兴趣加自信,因而西方人视教育的成功标志为,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以及符合自己潜质的兴趣;中国人的成功要诀是智力加毅力,因而中国人视教育的成功标志是,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以及在即使不感兴趣的学习领域里也能刻苦用功的毅力。从获得学业成就来看,有可能是后者胜过前者;但从获得事业成就来看,必定是前者胜过后者。因为,无论成就任何事业,能坚持到最后的肯定是有兴趣者。从人的终生发展来看,可以说,兴趣与自信是影响成功的最关键的主观因素。
中国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上的最大失误就是,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确立。在任何领域,任何有所建树的人才都是依靠兴趣与自信而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学校教育为一个人终身发展打下的最重要的基础应当是:
1. 确立人生目标,即结合自身的兴趣与擅长,确定人生发展的基本方向。
2. 客观评价自己,即基于对自己长处和短处的了解而具备稳定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3. 具有取舍判断力,即懂得什么应坚持,什么应放弃,具备从整体协调长远发展角度看问题的眼光。成功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这意味着,在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不仅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每个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及健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