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1168231 会员登录会员注册
小蜗牛(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杂谈

生存能力与智慧
更新时间:2018/3/27
2017-01-15 两岸艾力斯精品早教
生存智慧包括坦然地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境况,果断地判断得失,巧妙地谋求解决办法,从容地实施对策,失败后再适时调整策略并毫不气馁地进行新的尝试。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从少年时代就喜欢下厨,他指出,拿冰箱里仅有的材料下厨是一种在有限资源中求变的经验和能力。他认为,正是学生时代在下厨中培养的这种能力对解决他日后遇到的工作中的难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他主张应让孩子从小学会下厨。
朱棣文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曾淘汰了一些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他自解释是:这些只会念书的孩子,连煎蛋、煮蛋都不会,怎么可能懂实验。他认为动手的经历使双手更灵巧,也使物理知识更丰富
在美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并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瑞士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譬如,让女孩子初中一毕业就去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半天劳动,半天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年轻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3—4岁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动手做自己的中餐。在中学的家政课和技术课中,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在家里,如遇有修建房屋,修理汽车、自行车,管理花园之类的劳动,父母也一定会安排子女参加。德国的家长总是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包办代替。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在德国的法律中,明文规定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应当在家帮助父母亲完成什么样的家务活。最近,在德国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同孩子一起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了劳动生产、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譬如,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当售货员,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方式挣自己的学费。此外,在日本的城市中,由于住高层和超高层的居民多,他们的孩子到户外活动以及同小伙伴们交往的机会少于其他孩子,因此,在家里做些培育花木、饲养小动物等家务活,也可以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果。
日本近年来强调教育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并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轻松宽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的学校注重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下,开展轻松宽裕的教育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以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美国的父母最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意识和品行,以及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干家务活可以使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信息传入大脑,便可形成智能,从而发展孩子的动作、语言和技能等,即干家务活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智能。
当今国外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的特点是:
1.要求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并鼓励他们外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是那些经济状况很好的家庭,父母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劳动去挣零花钱,从小培养独立人格。
2.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包括支持学校的多项劳动课程和各种社会活动,鼓励孩子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去劳动服务。
3.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不少家长经常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让他们亲眼目睹家长们工作的艰辛。
生活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然而这一能力已成为目前中国孩子最为缺乏的能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孩子的生活能力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现在的许多中学生,甚至上到高中毕业,却还不会为自己做一顿诸如煮挂面、炒鸡蛋之类的最简单的午饭,更不用说一些比较复杂的饭菜。至于不会用手洗衣、不会缝扣子的孩子则更是大有人在。
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乌鲁木齐9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业余生活情况调查,随机抽样319名中学生,仅8.6%经常做家务,从来不做家务的有11.3%。其中有16岁的男孩不敢划火柴,15岁的女孩不会缝扣子。
从生活能力来看,现在的孩子的确不如以前的孩子能干,而孩子不能干的原因除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务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械化和电气化替代了以外,主要还是家长不重视对孩子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家长们多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太小不能干家务,上了学的孩子要以学习为主不应干家务。所以,孩子们的生活能力便无从培养。
在一项中日比较问卷调查中发现,日本的孩子每日参加家务劳动的人数占30.9%,而中国的孩子只有14.4%;日本的孩子干得最多的家务劳动是烧饭、吃饭前后的帮助,而中国的孩子干得最多的家务劳动只是整理自己的房间和物品。其实,确切地说,整理自己的房间和物品只能算生活自理能力,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家务劳动。据统计,世界各国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的时间为:英国0.5小时,法国0.6小时,韩国0.7小时,德国0.9小时,美国0.95小时,而我国仅为0.2小时。另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城市家庭中,有72%的家长从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同时,有56%的中小学生厌恶干家务劳动。
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主要还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然而,人的生存毕竟是首要的,生活能力太低终究会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譬如,某15岁的男孩非常聪明,曾多次获市级数学竞赛和计算机竞赛的冠亚军,由此被某重点大学看中,打算破格录取,可他和他的家长都决定放弃,问及原因非常简单,只因该男孩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无法应付大学的独立生活。其实,中国的大学都有食堂和宿舍,食宿这两大基本的生活问题已无需自理,大学生最大的生活问题也无非就是洗洗自己的衣服。遗憾的是,这个孩子不能独立生活并不仅仅是不会洗衣、做饭,他实在是连最基本的日常起居也没有独立料理的自信。究其实质,最关键的还是缺乏统筹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在此不仅包括处理生活事务的一般能力,而且包括对各类具体问题作出决定的决策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不难发现,生存能力不仅包括那些能延续生命的具体生活能力,而且也包括那些能保证学习与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社会能力。
中国的成人习惯于将孩子干家务仅仅与劳动观念相连,而观念是不一定非要具备的。其实,从事像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首先培养的是生活能力,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必备能力。除此之外,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家务劳动还具有多方面的益智功能,如操作洗衣机可以懂得一些洗衣机的基本原理;买菜可以提高心算能力;做饭可以学得一些生活常识和科学常识。特别应指出的是,当孩子在了解各种蔬菜品种和市场价格并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而做出购买决定的同时,以及当孩子在安排一顿饭并完成炒菜做饭的一系列步骤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和训练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运筹能力,这些能力无论对科学研究工作还是对组织管理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能力。
很多留学国外的中国学生都非常感慨地发现,到国外后感到最缺乏的能力不是学习能力,甚至不是外语能力,而是一向不大注意的生活能力和决策能力。中国的父母总是代替孩子作出各种决策,小到选择食品、衣物,大到选择学校、专业、职业,乃至择偶,从小缺乏决策能力训练的中国人到了美国这种充满选择机会的环境,往往会出现不知如何作出决定、不知如何作出选择的心理恐慌。与西方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可是一旦到了由自己选题做论文或独立做研究的阶段,中国学生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在猜题和揣摩老师意图的训练中长大的中国学生,一旦处于没有限定、可以独立自主作出决定的自由状态,反而不知该干什么了。
我们中国的孩子所缺乏的一系列能力,有一个核心的根源,即太缺乏亲身参与实践性的活动。我们的孩子,不仅在家里是只读书不动手做事,在学校里,也是动脑多而动手少,有关实验操作、模型制作等课程都极为有限。其实,很多说起来似乎是很抽象的能力都是源于各种实践性的活动,解决问题的智慧是来自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而决策能力则是从大大小小的选择过程中逐渐锻炼出来的。
生存能力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生存智慧的发展过程。从本质而论,生存能力的发展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及自信心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人们都认为,无论做什么事,自信是成功的基本条件。然而,自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自信是在以往经验的积累之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而有良好的生存能力的人必然是自信的。
由于当今的孩子缺乏实践性的活动,缺乏来自亲身参与而构成的经验,所以他们普遍地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智慧。这种智慧包括坦然地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境况,果断地判断得失,巧妙地谋求解决办法,从容地实施对策,失败后再适时调整策略并毫不气馁地进行新的尝试。
在生存智慧的增长过程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会伴随而生,这就是运筹能力,即有效、合理地统筹安排事物的能力。具体到做某件事则包括: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如何衔接中间各环节,哪些事情必须分开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哪些事情可以交替做,以及每一部分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的比例分配,等等。这种能力源于实践活动,源于对以往经验规律的综合性运用。运筹能力是一个对人的终生都极为有益的基本能力,而且对学习任何专业、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十分重要。至于学校里的学生,运筹能力主要涉及到对各科学习的时间分配,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对未来目标和现今努力的合理规划等等。
生存能力的范围很广,既包括逃离灾难之类的防身自救能力,也包括洗衣做饭之类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包括语言表达之类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变迁之类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生存能力还包括信息的提炼和处理能力。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则是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面临困难时摆脱困境的能力。
从实际考虑,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可以说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国外的家庭教育比较注重于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不给予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不过多地帮助和替代孩子做事,以便给孩子留有发展自身能力的余地,给孩子提供发展自立能力的机会。西方的家长总是适时适量地分配孩子干一些家务活,并给他们适当的机会独立处理一些家庭事务,以便让孩子有机会经历困难,从而增长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的养育观念和养育方式都有待于朝着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向改进,而生存能力这一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在当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都需要给予新的认识与强调。